日,上海密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与南京红蓝医药技术设备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协同,将符合 2020 版《中国药典》标准的药物锥入度测定技术成功引入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为其外用半固体制剂生产线构建起高精度质量控制体系。这一跨界合作不仅填补了区域药企在软膏剂类产品精准检测领域的技术空白,更标志着医药产业链上下游在质量标准共建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三方协同构建质量控制闭环
作为此次技术合作的核心设备提供方,上海密通机电凭借其在仪器仪表领域的十余年技术积淀,提供了完全符合药典四部《0983 锥入度测定法》要求的高精度检测设备。该设备具备 0 - 700 锥入度测量范围,时间控制精度达 ±0.1 秒,通过冷光源和放大镜配置实现了 0.1mm 级别的检测精度,可完美适配凡士林、软膏剂等半固体药物的软硬度与黏稠度检测需求。
南京红蓝医药则发挥其在医药技术转化领域的专业优势,承担了设备调试、检测方法验证及操作人员培训等关键环节。这家拥有十余年药检仪器销售经验的技术企业,擅长将标准化仪器与药企个性化生产需求进行精准对接,此次合作中成功解决了实验室数据与生产线应用的衔接问题。
对于江苏鹏鹞药业而言,这项技术引入恰逢其时。作为拥有 200 多个药品规格、近 90 个基药目录产品的综合性制剂企业,其生产的炉甘石洗剂等外用制剂对锥入度指标有着严格要求。该技术的应用可确保产品在 25℃标准条件下的涂布延展性始终保持一致,直接提升患者用药体验。鹏鹞药业目前已形成年产 1000 万瓶外用药的生产规模,新建二期项目投产后产能将进一步扩大,精准的锥入度检测能力将成为其质量管控的重要支撑。
技术升级驱动产业价值提升
在医药行业质量标准持续提升的背景下,锥入度测定技术的应用为药企带来了多维度价值提升。传统检测方式存在操作繁琐、数据重复性差等问题,而新引入的自动化锥入度仪具备 200 组数据存储功能和 U 盘转存能力,不仅将单次检测时间缩短至 12 秒以内,还通过恒温控制系统将环境误差降至最低。
"这项技术让我们对软膏剂基质的质量控制从经验判断转变为数据说话。" 鹏鹞药业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表示,通过监测锥体 5 秒内刺入深度的量化数据,生产车间可实时调整凡士林、羊毛脂等基质的配比参数,使产品合格率稳定提升。据行业测算,此类精准质控技术的应用可使半固体制剂的质量波动范围缩小 40% 以上,显著降低不良品率。
上海密通机电总经理樊波指出:"我们的仪器之所以能获得市场认可,关键在于严格遵循国标行标要求,确保每一组检测数据都具备重复性和精密度。" 该公司近年来持续推进仪器的智能化升级,目前近 100 种仪器已实现单片机或计算机控制,此次供应的锥入度测定仪正是其智能化成果的典型代表。
南京红蓝医药技术总监则强调了技术适配的重要性:"不同药企的生产环境和工艺特点存在差异,我们的价值在于将标准化设备转化为企业可直接应用的生产力工具。" 这种 "设备供应 + 技术服务" 的模式,有效降低了先进检测技术的落地门槛。
树立行业质量共建新标杆
此次三方合作构建的 "设备研发 - 技术转化 - 产业应用" 协同模式,为医药行业质量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随着新版药典对制剂质量控制要求的不断细化,半固体制剂的锥入度、黏度等物理参数已成为必检项目,直接关系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江苏鹏鹞药业作为区域制剂龙头企业,其在质量控制技术上的升级将产生示范效应。该公司产品已覆盖全国多个省区,年片剂产能达 50 亿片,胶囊 5 亿粒,此次引入锥入度检测技术后,将进一步完善其全剂型质量控制体系。业内人士分析,随着二期项目中新增小容量注射液等剂型的投产,类似的精准检测技术有望在更多产品线推广应用。
从行业发展视角看,这场技术协同背后折射出医药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趋势。上海密通机电的仪器研发能力、南京红蓝医药的技术转化经验与鹏鹞药业的生产实践需求形成了完美互补。这种跨界合作不仅提升了单个企业的质量控制水平,更推动了医药质量标准从实验室向生产线的无缝传递,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随着合作的深入,三方计划在检测数据追溯、工艺参数优化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技术探索,力争将锥入度检测技术与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实现数据互联,构建起 "实时检测 - 自动调整 - 质量追溯" 的智能化质量管控新模式,为医药行业的质量革命贡献更多创新实践。